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军事 > 李逵的逆袭之路 > 第242章 读书人骂街

第242章 读书人骂街(1/ 2)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轰——

考题刚出来,士子们顿时炸开了。

周元顿时眼皮子又跳了起来。自从知道了今年科举的考试范围,周元的内心就很不爽。朝廷不按套路出牌,到时候士子肯定要闹将起来。

果不其然,揭开题目的那一刻,士子们顿时轰然而起。二三十个士子离开了自己的考棚,冲了过来。

作为主考官,周元这时候不能指望他人,他站了起来,走入考场,面对众人脸色阴沉的呵斥道:“考场喧哗者,取消资格,逐出考场。”

虽然县令周元在考场是绝对的权威,但是面对考试内容的大幅度更改,还是有考生很不理解。直接走到了考场绝对的权威面前,对周元作揖道:“县尊,学生沂水谭家集人,谭敏。心中有一事不明,还请县尊明示。”

“说!”

周元似乎对此已经有所准备,本来嘛,大宋王朝建立之后,科举已经举行了六十一科,包括其中的恩科,还有大宋早期的科举没有年限规定,有时候一年一考,也有两年一考,直到真宗时期才规定了三年一考的规定。但也会参差恩科,所以,总数算起来,将近两年一考。可以说自从科举在大宋实施以来,诗词从来都没有缺席过。

按照以往的科举规定,第一天考试,帖经、墨义和诗赋。甭管是省试还是解试,甚至科举最低级别的县试,都需要免不了诗赋的考试。墨义,帖经取消之后,改为五经题。诗赋之前也是科举之中最为重要的一场,甚至以往考官只看诗赋,不看其他科目取士的情况出现。可是诗赋的题目突然没有了,士子怎么可能不炸?

“大人,今日你是主考,本没有学生说话的份。”

“那就别说!”

周元一点余地都不给的谈话方式,顿时让对方有点坐蜡。可是读书人的倔强让他还是强撑了下来。

“大人,学生还是有句话不吐不快。”谭敏俨然成为沂水县士子的头目,读书人也要面子,甚至有时候会自己欺骗自己,将面子上升到大义的程度,然后口中念叨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不管不顾的埋着脑袋往前冲。

直到撞的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

运气差一点,甚至会把自己折腾进大牢里去。就算是吃上牢房里的糙米饭,可读书人的脸上还是会散发出一股子让人匪夷所思的圣洁味道来。

这种事,谭敏的心里很清楚,他要成为一方心声的代言人了,以后的成就一定会更高。至少沂水县的士子将以他马首是瞻。

谭敏像是参加什么重要仪式似的,把自己陷入了一种神奇的臆想之中,躬身之后,后背瞬间就挺拔了起来,给人一种故意为之的感觉:“县尊大人,我等士子十年寒窗苦读,就为了今日科场三试。可是今日考题,却与往年大有不同。学生问县尊,祖宗之法,焉能废除?”

“是谁的祖宗?”

周元脸色顿时黑了下来,皇帝亲政,自然要大刀阔斧的对朝堂有一番新的运作。但是对于文武百官来说,这种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手段,他们并不愿意接受。可不接受有什么办法?

而且皇帝亲政之后的第一把火就烧到了科举之上。

废除诗赋,也就是说明年甲戌科的省试和殿试,也不会出现诗赋。以往,就算是王安石对科举进行改革,也没有彻底将诗赋废除过的先例。只是将诗赋的作用一再降低,有时候作为考生的辅助成绩,提高一下排名,倒是可能。

但是读书人,哪个不附庸风雅一下?

平日里吟诗作对也是文会之中少不了的雅事。

很多读书人,别看科举举步维艰,但还是有一两首压箱底的诗词,作为拔高自己形象的利器。

科举无疑是最好的场合和机会。

谁都想露一手,可突然间县令周元竟然将诗赋考题取消了,不能接受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在考场,谭敏的反应太过激了,甚至开始用‘祖宗之法’来质疑县令周元的决定。这无疑是对权威的质疑,要是周元无法将谭敏的气焰压下去,那么这场县试,不管结果如何,都将成为有巨大争议的县试,而作为主考官的周元,将为这场失败的县试背锅。

周元平日里可以亲民,可以不让自己显得高高在上,但是现在,他绝对不能退缩:“谁规定的‘祖宗之法’,谭敏,今日你不说出个理由来,本官将治你个妖言惑众的罪名,你可知祸从口出的道理?”

“县尊!”谭敏这时候也知道自己出头太危险了一点,可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哪里还收得回来?

只能硬着头皮道:“自圣祖以来,诗赋都是头场,而如今县尊取消了诗赋,让我等不解。”

“这是朝廷的旨意,是否朝廷做出决定,还需要让你允许不成?”

“你不过是个士子,却敢在科场蛊惑其他士子,该当何罪?”

……

周元一连串的质问下去,谭敏确实难以反驳。县试取于不取,都在阅卷的主考官的手里。而地方上的考试,都是地方官为主考官。县试,解试,都是如此。还没考试,就得罪主考官,谭敏的这次县试恐怕已经凶多吉少了。

谭敏眼看就要被吓退了。

李云探出脑袋对隔壁考棚的李逵道:“二哥,这些憨货要是被逐出考场,我等成功的可能是否大大增加?”

李逵愣住了,面色古怪的看着李云,随即点头。

还没等他警告李云,李云这厮竟然跳出来声援周元:“县尊,胆敢质疑朝廷抡才大典,这些人如何能为朝廷所用?”

“逐出考场!”

“逐出考场!”

李云带头喊了两句,突然间应援者不少。似乎也看出了其中的便宜。因为敢于站出来质疑考题的,都是县里才学比较好的一群士子。真要是来充数的士子,考什么都不在乎。只有才学不错,有解试希望的士子才会对考题特别在意。

科举三年一次。

诗赋所占的比重很大,仁宗时期,甚至只要诗赋为上,就能直接中进士。

士子们憋了三年,整出几十首诗赋,耗费不知道多少精力,却突然一句今年不考了。这就像是一个复读了三年的考生,按照考纲兢兢业业的学习,三年后下场,心中想着是一举成名的机会。突然主考官上下嘴皮子一碰,就让他三年的苦功付之东流,谁能接收得了?

站在谭敏的士子少说也有二三十。

而参加沂水县县试的士子呢?

总数才一百多。

一下子将四分之一的士子淘汰,余下的人岂不是通过县试得机会大增?

谭敏这时候是退也不是,进也不能,要说退让,岂是读书人所为?立场呢?气节呢?节操还要不要啦!

可要是继续和周元顶着来,岂不是他耗费三年苦功,却最后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他也想解试入京,省试出贡,殿试扬名,成就人前显贵。这连老家都没有走出去,就要被绊倒在地上,岂不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不能。

绝对不能让这些浑人得逞。

谭敏可不记得沂水县的士子里,有李云这样的面孔。在他看来是生面孔的人,都是才学不怎么样的绣花枕头。毕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真要是有才学的,自然会向自己靠拢。想到这里,谭敏果断低头:“县尊,学生错了!”

“错哪儿了?”

提示: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新书推荐:北宋大法官混在洪武当咸鱼大唐:安西最后一个信使我岳父是李世民朕乃一代圣君开局被始皇问斩怎么办?扎纸匠:这是聊斋明末我与暴君相伴的日子祖宗保佑:我建立了千年世家大明1805
返回顶部